2023年一季度,德国经济环比下滑0.3%;2022年四季度,环比下滑0.5%。连续两季数据不佳,经济陷入了“技术性衰退”。
再看“同行”,法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了0.2%,意大利增长0.5%,与此同时,欧盟增长0.2%,欧元区整体增0.1%。
德国官方解释说是暂时的,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德国经济的预期也并不乐观。在4月的预测中,IMF预计德国经济今年将下滑0.1%,在发达经济体中只比英国好点。
对于德国近来的经济数据及预期不佳,新闻提及的相关因素有:欧央行加息、高通胀、政府紧缩性货币政策、收入涨幅不及通胀、消费者情绪低迷、能源密集型产业受高能源价格影响、地理政治学危机、能源转型,等等。
其实从纯数字的角度来看,-0.5%和0.5%的区别没那么大,1个百分点的波动实在太小,在高增长的国家看来属于“菜鸟互啄”,有时只是因为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笔者认为,德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企业——在原来评估体系下的杰出企业,因德国文化的制约,面对大变局的强烈冲击准备不足,前景难看好。
2003-2008年,德国出口高居全球第一。德国人口(截至2022年底,达8430万)远少于中国、美国,只有日本的2/3,但出口产业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相当高,长期存在巨额顺差,多年来都是国际知名的制造业顺差大国。德国约有1/3的就业是与出口相关的,这在主要大国里十分独特,其中一些大公司的产品国际知名度极高。
2022年,德国上榜《财富》全球500强的公司有:大众、奔驰、安联保险、宝马、德国电信、DHL速递、博世、巴斯夫、意昂能源、慕尼黑再保险、西门子、德铁、Talanx保险、拜耳医药、艾德卡食品、采埃孚(汽车配件)、大陆集团(轮胎汽配)、费森尤斯(医疗保健)、DZ银行、蒂森克虏伯、巴登符腾堡能源、凤凰制药、贺利氏控股(金属物料制造)、西门子能源、SAP(企业软件)、麦德隆超市、莱茵能源。
可以看出,德国大公司主要实力集中在汽车、化工、制药、医疗、能源、保险等领域,也有DHL、SAP等全球行业巨头,竞争力分布较广。其中,德国企业实力最雄厚的还得是汽车业,大众、奔弛、宝马年营收超千亿美元,博世、采埃孚、大陆集团是供应商巨头。
然而,有必要注意一下的事,近年来德国大公司出现了一个现象:企业市值排名逐年走低。
2023年,在全球企业市值排名中,西门子、德国电信作为仅有的两家上榜的德国企业,排名已经在80多名以后了,而在前一年的2022年,所有德国公司都跌到100名以后了。此前,2021年底,SAP和西门子还在前100里;2007年底,有7家德国公司排前100。
股票市值特别大程度上反映了长期资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预期。大众公司2022年营收2958亿美元,高居全球第8位,但是市盈率低到6倍,截至2023年6月5日市值只有800亿美元,不到特斯拉的八分之一。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德国科技十分发达,在欧洲科学技术实力最强。德国产品靠高技术、高品质取胜,众多有独门绝活的中小企业是德国制造与创新的基础,独家产品很多,全球3000家隐形产品冠军中,德国占一半。此外,德国也相当重视研发投入,欧洲专利局统计的人均专利数量是法国的2倍、英国的5倍、西班牙的18倍。
在2013年4月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著名的《德国工业4.0战略》问世,将早已闻名天下的“德国工业标准”推向了新的高度,“工业4.0”也被认为将引领全球工业科技革命。
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创新,2006年发布了《德国高技术战略》。其中的“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部分着重关注能源、健康、电动汽车、安全等领域,将与数字化经济相关的科学技术创新列为优先发展领域。这听上去很有前瞻性。
德国也有“工匠精神”,技术学校教育非常发达,熟练工人很抢手。可以说,德国工人以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生产产品,学徒传统培养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工匠群体。
彭博社自2013年开始发布创新指数,衡量国家的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2020年,德国因在增值制造、高科技密度以及专利活动方面均排名靠前,指数排名站到第一位——在同一榜单中,中国排名第15,美国位列第9。
种种迹象都说明,德国的科技与创新能力很强大,比中国肯定要强不少,也因此中国国内有不少“德粉”吹捧德国科技。
但是,科技与创新表现如此出色的德国,为何企业却在全球股市排名前100中消失了?
德国公司名气大、营收高,但是明显集中在传统行业,与中美相比,IT特色不足。在IT相关行业,只有做企业软件的SAP和做芯片的英飞凌两家德国公司算是业界著名企业。
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其实不只是德国,整个欧洲都有类似问题。一个已然浮现了多年的现象是,中美以外的世界各国,IT互联网公司都发展得一般。
之前可能会说,IT企业与传统科技公司分庭抗礼,各有优势;欧洲汽车、通讯强,美国互联网、软件强。但是近年来风向明显有利于美国科技公司,美国科技大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值排名榜单前列。
市值前10中绝大部分是美国的科技公司,欧洲差距很大,德国企业自然也会受影响。
而在全球前100大市值股票中,美国公司一般能占据约55-60个位置。中国大陆会有逾10家企业上榜,如腾讯、阿里、茅台、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中移动、中石油、宁德时代、平安、人寿等等。大中华区,台积电会上榜,香港友邦保险有时也会上榜。港股的老股王汇丰控股登记为英国公司,其实更应该算是香港公司,就如爱尔兰注册的埃森哲应该算是美国公司。荷兰注册的投资公司Prosus是腾讯的大股东,自己也上榜了。
其余上榜的多是一些零散的大公司,一个国家一个,如沙特阿美、阿联酋国际控股、韩国三星、日本丰田、印度信实、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加拿大皇家银行。有时印度的塔塔咨询、HDFC银行也会上榜。日本基恩士(传感器公司)、索尼则在边缘状态。
而在2023年4月的全球市值100大排行榜上,欧洲上榜的有18家公司(不计汇丰、埃森哲、Prosus),其中:
法国6家:LVMH排全球第13、欧莱雅34、爱玛士41、迪奥66,道达尔能源69、赛诺菲制药89;
英国4家:阿斯利康制药37、壳牌石油48、林德工业气体58、联合利华86;
看看这些欧洲顶尖大公司的分布,再结合前面德国27家全球500强公司的情况,就能看出德国企业的特性和问题了。
德国有个很突出的缺陷,就没有全球消费大品牌。法国虽然科技感不如德国,但是四大奢侈品牌全球地位极高,比德国强太多了。
2023年国际经济的大主题是中国经济恢复,拉动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新闻报道说中德贸易规模大,德国经济会受益;实际上,法国的奢侈品牌才是立竿见影地受益,销量大涨。如LVMH集团一季度财报销售额210.4亿欧元,同比增长18%,主要是由中国顾客助推,掌门人伯纳德·阿尔诺和马斯克反复争夺首富位置。
虽说经济的基础是制造业,但是在全球竞争力层面,大的消费品牌的作用很大。德国在奢侈品文化上不如法国会营销,这没法强求,但是连雀巢、联合利华、百威这样的消费公司也没有,就有点弱了。
德国说是科技投入高、创新排名靠前,但是从市值排名看,欧洲最拿得出手的科技行业是制药,德企反而排不到前面。
医药受到长期资金市场追捧,绝对是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趋势。如诺和诺德研究糖尿病开发的司美格鲁肽,意外成为风靡欧美的减肥神药,股价大涨。罗氏、诺华、阿斯利康、赛诺菲等老牌欧洲制药公司,是欧洲科学技术实力的重要力量。相比之下,德国的拜耳、凤凰制药、费森尤斯就要差一些了,最大的拜耳市值也只有500多亿美元,而欧洲前五大里排最后的赛诺菲都有1300多亿美元市值,没进前100的英国葛兰素史克市值也有700多亿美元。
市值排名全球第28的默克制药和德国有渊源,但这已经是美国企业了。默克是德国有300多年历史的老牌药企,因为一战,美国分公司独立了。这美国分公司后来发展壮大,合并了别的企业,在全球叫默沙东,在北美叫默克,全球医药企业能排前五。在全球叫默克的,是指德国的默克公司,后面也有发展,但是规模就要小多了,全球医药企业排名约在30位。
按理说德国医疗行业口碑不错,历史积累也很好,德国也是“欧洲经济火车头”,制药业却排不进欧洲前六,就有点拉后腿了。拜耳最有名的是杀虫药,可能还要开发出人用的王牌神药,才能更上层楼。德国化工很强排欧洲第一,拜耳化工医药还不错。但是德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就不太好,这不是偶然的。
德国绿党等理念较为极端的组织一直很活跃,影响力还慢慢的变大,现在居然开始负责德国经济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绿党就有不少反对基因工程与细菌实验的活动,说基因工程是纳粹优生学行为。因此,德国社会也早早形成了风气,强调生物科学技术风险而非收益,影响了生物医药的发展。
反核、反生物科学技术,这些活动并非是说说而已,是真的会对经济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法国的核电非常发达,德国核电占比不高,2023年4月15日还全部关停了。受限于天然资源与地理政治学格局,德国能源企业本来就不如壳牌、道达尔规模大,需要外来资源输入。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德国受到的影响更大。
消费品牌不行、制药企业竞争力下降、能源企业受限,德国的优势其实就集中到了工业科技上,特别是汽车工业。之前德国汽车业发展得十分好,某一些程度上掩盖了问题,现在大冲击来了。
德国大众、奔驰、宝马,是全球顶级车企,从品牌到营收都非常成功。尤其是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BBA(奔弛、宝马、奥迪)的营销极为成功,合资车大卖。德系车挖到了最大的一桶金,中国市场占三家德企全球销量多达30%-40%。能确定的是,这样的好日子要过去了。即使利润还不错,三家公司市值都不到1000亿美元了,这已经说明了问题。
电动汽车对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大国的冲击,已经说了有几年了,现在来真的了。日本几大汽车公司还在组团抗拒,德国公司是真着急了,往电动车转型应该是有动力的,但是成效恐怕不容乐观。
这也是常见的情况,成功的老牌企业想转型,就要让功勋卓著的传统部门出大钱,养不赚钱还猛花钱的新业务部门,这中间会产生很多矛盾。就算大领导很积极进取,中层领导也有工作惯性,新部门的人则使唤不动,最后往往会导致决策慢、动作慢、迭代慢、毛病多,一拖再拖,时间就没了。
如大众集团开发了多款电动车,在传统车企里算相当重视电动车业务的,但也没有很成功的车型,被特斯拉、比亚迪以及中国新势力拉开了差距。现在中国市场上甚至流传BBA的电动车是“杂牌车”的说法,对品牌杀伤力很大。
可以说,德国企业要靠一个软件企业SAP在全球市值百强里撑门面,西门子在百强里进进出出,传统工业强项已经不被长期资金市场看好了。
在欧盟与欧元区经济整合中,德国起到了主心骨作用,市场空间大增。再加上德企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情况也很好,德国经济迎来了不错的发展时期,GDP不断追近日本。德国与主要大国关系相对平衡,与俄罗斯、中国都有特殊关系,经济往来密切。德国大企业如日中天,总体经济情况不错,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
但是,这一段时期德国的政治局面其实是有些混乱的,不再是1982-1998年基民盟长期执政的稳定局面,各种政党不断冒头、关系复杂。一个显著特点是“白左”理念横行,极端化思潮泛滥。
多家德国大公司靠中国市场赚大钱,双边关系很重要,而不少德国政客却对中国横加指责,需要默克尔、朔尔茨花费大量精力在内部协调处理关系问题。
如果说中德关系还算是维持住了,绿党等组织大搞极端环保,甚至让许多德国人都难以忍受了。德国社会有浓重的反核、环保、绿色、气候恐慌情绪,这方面已经成了全球最极端的国家之一——不是说绿色环保理念不对,但是德国明显搞过头了。
近年来,德国极右翼的选择党AfD悄然崛起。在近日民调机构INSA的民意支持调查中,AfD的政党支持率已经升到19%,排第二,超过了绿党的13%。AfD的支持者,主要是反感气候恐慌、极端环保、移民政策、能源政策,认为德国文化被破坏了。
如果德国企业经营环境不好,大企业受冲击,很有特色的中小企业也好不到哪去。小企业要大企业带头才能发展好,而且能源供应、通胀这样一些问题,小企业抗住冲击的能力更弱。
就算内部不折腾,德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也难言乐观。德国科技与创新实力很可能是被夸大了,工业4.0到现在也没明白要如何。竞争力还是得在市场上反映出来,不能单凭印象。
在制造业领域,欧洲企业相对美国和东亚逐渐显出了弱势。拼软件、系统、创新、资源搞不过美国,拼制造业成本和技术积累又不如东亚。德国企业虽然算是欧洲最优秀,被两头夹击也扛不住。
德国与欧洲企业所谓的“专注工作结合生活”传统,说白了,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还不如一些美国企业努力,更不用说和中国韩国相比了。而在行业快速变革的时期,动作太慢就容易落后乃至被淘汰。
而且还有被美国坑的问题。俄乌冲突就发生在欧洲,卡住不解决,欧洲受影响最大。德国非常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与原材料,如果付出巨大成本搞供应链脱钩转型,真正需要行动的反而就做不好。美国可没有客气,欧洲企业出问题,正好迁移到美国来。炸北溪的最大嫌疑人行动很迅速,一点没管“盟友”德国受害多大。
德国比日本好的是,有欧洲市场作为腹地。但是在混乱局势下,德国受益的前提是欧洲要觉醒,要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要独立决策,不能当美国跟屁虫。然而目前欧洲内部整合问题仍很大,即使已经付出重大代价了还是闹不清。
总而言之,如果德国内部无法控制极端环保白左,外部没法摆脱美国影响,无法整合欧洲觉醒应对危机,核心的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做得不好,那德国经济前景难以乐观。
中国和德国贸易关系紧密,双边投资活跃,政府层面也维持了友好往来的基本格局。朔尔茨来中国访问很积极,知道中国的重要性。中国市场继续向德国优秀企业开放没问题,但是能帮到多少,还是要看德国自己做得如何了。
微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