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电气传动和工业控制领域,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变频器、伺服系统及运动控制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报告期内,公司基本的产品销售数量和主营业务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具备良好的发展势头。
公司准确把握行业动向,紧贴市场需求,保持强劲的研发力度,不断研制成功并推出功能更强、质量更优和效率更高的新产品。公司系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工业企业技术中心、“2021年度运动控制领域用户满意品牌”、“2021年金牛科创奖”、2021年度优秀民营骨干企业、2021年智改数转示范企业、2021年度绿色发展引领企业,并于2021年9月获得由国家工信部颁发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公司研制生产的变频器产品主要分为通用变频器和行业专机,其中,通用变频器主要包含AC800、AC330、AC320、AC310、AC300、AC200、AC70、AC10、AC01等系列,电压等级涵盖220V至3,300V交流电,功率范围涵盖0.4kW至1,200kW;变频器行业专机包括施工升降机一体机、塔机一体机、矿用隔爆变频器机芯、空压机一体化驱动器、光伏扬水逆变器、碳化硅专用驱动器、暖通专用变频柜等。变频器产品广泛应用于起重、矿用设备、轨道交通、高效能源、智能装备、压缩机、光伏扬水、建材、冶金、市政、石油、暖通空调、物流仓储、化工等多个国民经济行业。
公司研制生产的伺服系统包括通用伺服系统和行业专机,其中,通用伺服系统主要有SD600、SD700和SD710系列,电压等级涵盖48VDC、220VAC、380VAC,功率范围涵盖50W至200kW;行业专机产品有SD500、SD650、EHS100系列;伺服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机床、印刷包装、纺织机械、木工机械、机器人/机械手、电子设备等各种行业。
公司研制生产的控制系统产品主要包含PLC和运动控制器产品,其中,PLC产品主要为VC5、VC3、VC1S小型PLC系列,运动控制器主要有V5系列,行业专用控制器主要有VC600织机智能电控系统。控制系统产品主要和伺服系统、变频器产品形成行业综合解决方案,主要运用于数控机床、食品包装、纺织机械、电子设备等行业。
公司所处行业为工业自动化行业,我国工业自动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起步的,从发展路径上看,大部分企业是在引进成套设备和各种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也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与外商合作合资生产工控自动化产品。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应用实践,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和应用有了很大发展。2021年,我国工业自动化产品+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530亿元,同比增长23.00%。
近些年,国产品牌凭借快速响应、成本、服务等本土化优势不断缩小与国际著名品牌在产品性能、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市场份额自2009年的24.80%逐渐增长到2021年的43.00%,工业自动化行业正进入一个国产品牌全面替代进口品牌的快速发展阶段。
低压变频器细分市场领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产变频器生产厂商在吸收国外变频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并开始尝试自主研发生产,生产规模和产品性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低压变频器是工业自动化行业下游较大的细分产品领域。根据中国工控网《中国低压变频器市场研究报告(2022)》,2021年,我国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达到283亿元,同比增长19.90%。随着国内经济稳定恢复,以及随着智能制造带来产业链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游制造业投资信心持续回升,低压变频器市场回归稳定增长,预计2024年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达到348.72亿元。
伺服系统及通用运动控制细分市场领域,根据中国工控网《中国通用运动控制市场研究报告(2022)》,2021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达到212亿元,同比增长41.30%。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恢复,促进伺服系统及运动控制类产品快速增长,未来随着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深化、工业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和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伺服系统市场将会出现新一轮爆发式增长,尤其伴随着国产伺服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产伺服系统进口替代的步伐将会加快,预计2024年伺服系统市场规模达到345亿元,未来三年时长平均增长率超过16.20%。
工业自动化行业包含的产品种类众多,分别有驱动类、控制类、运动控制类、反馈类、执行机构等多种类别,上游主要为晶体管及IGBT模块、电容、结构件、钣金件、处理器及存储器、PCB、磁性器件、低压电器、连接器、光电、风机、传感器、电阻、编码器、开关等基础材料,市场供应充足。除少许高端半导体器件外,其他主要配件国产化程度非常高,数量相对较多,配套能力较强,可供选择范围广泛,本行业对其议价能力较强。上业的技术进步、价格降低可促进工业自动化行业产品升级及降低生产成本。
工业自动化产品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同领域之间的产品差异显著,同一领域不同客户对同类工业自动化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需要根据客户的工艺及技术要求的变化,不断地更新产品设计,产品种类繁多,工艺复杂、专业性强。因此,针对通用化、标准化的产品需求,自动化厂商一般采用备货式生产,并以经销销售为主;而针对定制化、非标准化的产品需求,自动化厂商则主要采用订单式生产,经销+直销并行的销售模式。
变频器、伺服等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由于集成度高,不同元器件之间间隔距离近,需要承受电压和电流以及外界恶劣的运行环境,因此产品设计和工艺实现需要考虑绝缘、耐压、散热、抗干扰、电磁兼容性等诸多因素,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知识,大批量生产出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的产品,需要长时间经验积累,对生产工艺、元器件特性和制造水平进行持续提升。新进入者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经过长期使用和严苛环境检验,才能逐步被用户认可,市场进入门槛较高。
公司一直专注于电气传动与工业控制领域,公司的变频器、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功率范围广,覆盖行业广泛,是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重要的供应商。2017至2021年,公司在低压变频器和伺服系统的市场占有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其中,低压变频器市场份额由1.61%增长至2.20%,国内低压变频器市场排名持续提升,伺服系统市场份额由0.19%增长至0.88%。
公司在低压变频器领域采用深耕细分行业的差异化战略,经过多年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经验积累,已经在起重、轨道交通、光伏扬水、矿山机械、高效能源、智能装备、印刷包装、纺织、石油化工等多个细分领域深入布局,并在起重等行业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未来伴随公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将稳步提升。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变频器的市场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变频器产品还在向成熟阶段迈进,在更多智能制造市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用户需求也日趋多样化,细分行业定制化变频器或变频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不但可以为用户提供适应性更好的控制策略,而且能降低设备的综合成本。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节能环保需求增多,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和材料被应用于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制中,变频器成为同步电机、同步磁阻电机等新型高效电机驱动方案的最佳选择,也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
伺服系统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部件,快速响应、精准定位是伺服系统核心竞争力。随着多核芯片能力的提升,将伺服驱动、运动控制一体化集成在底层嵌入式系统当中,可极大地降低系统集成复杂性、成本与体积。随着工业总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设备传动部件的增多,总线型伺服系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备参数记忆、故障诊断和分析、系统参数自整定、系统参数免调整等功能的智能化伺服系统会更普及。伺服电机材料及编码器技术的升级,电机能够越来越小型化,伺服系统功率密度也会越来越高。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加速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是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年轻一代观念意识的转变,劳动力市场成本逐渐攀升或将成为难以避免的大趋势,制造业利用廉价劳动力竞争的模式亟待改变。机器替代人工或将成为确定性较高的长期发展趋势,国内对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需求有望持续提升。此外伴随5G通讯速度提升,通过工业物联网和云平台进行远程监控,实现多台设备按工艺程序联动,形成最优化的智能综合管理控制系统。通过数字化、物联网、智能化等进行创新升级,打造更多“灯塔工厂”。
公司一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公司自主研发并掌握了行业内的一系列核心技术。
公司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获得授权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新增软件著作权2项;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40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授权软件著作权57项。
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经营理念,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从事研发工作,并通过健全的人才引进制度,汇集了一批电力电子、电机驱动、运动控制、电机设计、制成工艺和项目管理等多专业的优秀人才。通过多年持续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公司逐渐形成了以下研发与技术竞争优势:
公司自创立至今,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长期推动技术研究团队致力于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在核心技术方面积累深厚。在技术水平方面,目前公司在电机控制算法方面掌握了异步感应/永磁同步/同步磁阻电机的矢量控制技术,电机高频注入控制技术、电机参数辨识技术、高速弱磁等关键核心技术;运动控制算法方面掌握机械共振抑制技术、惯量辨识技术、高速高精控制技术、电子凸轮同步技术、以及各类主流总线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方面取得了功率半导体可靠控制,开关电源环路控制等关键技术突破,完成了国内技术平台创建,确定了行业中技术地位。目前拥有已授权专利140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
在产品性能方面,公司变频器产品在支持的电机类型、开环矢量控制性能、闭环矢量控制性能、电机参数学习等技术指标上,与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处于同一水平。伺服系统在产品性能、产品系列广度、高级算法等性能技术指标上,与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处于同一水平。
在产品交付方面,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高质量产品的快速交付能力,长期推动精益化生产体系的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公司拥有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工艺开发团队,以精益化生产为目标,针对生产设备和测试工装持续开展研究开发。在生产制造方面公司拥有柔性生产线设备,能够开发各类定制化产品。在质量监控方面,公司拥有多维度的测试方法、高精度的测试设备,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快速交付。
在销售渠道方面,随着行业应用领域的拓展、产品线的不断延伸、竞争方式的升级,企业营销渠道面临更大的挑战。为适应市场及产品快速、多层次的变化,公司在多年的营销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逐渐建立了“区域+行业”的独特营销体系。
区域销售侧重于区域客户的开发和维护,主要客户为区域经销商,公司经过多年国内外销售渠道的布局,拥有覆盖面广泛且高效的经销网络。截至2022年半年度,公司共有签约经销商153个,在国内20个主要城市设立常驻业务和技术服务团队,在海外成立了印度子公司,公司的经销网络提高了公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有利于公司捕捉市场机会,进而保证公司的成长性。
行业销售侧重于各大行业的客户开发和维护,主要客户为行业系统集成商和各大行业终端客户。公司的行业销售体系可以积极把握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会,深入了解客户应用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配备专业知识强、经验丰富的技术支持人员和营销人员快速响应,为客户提供更智能、更精准、更前沿的综合产品解决方案,有利于公司在细分行业形成良好的口碑,继而形成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区域+行业”的营销体系相互协同、互为配合。区域发挥覆盖面广的优势,捕捉机会点,为行业客户开发提供信息与服务支撑。行业发挥专业性与经验丰富的优势,开发重点客户并形成影响力,然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区域销售。
公司管理团队稳定、团结、务实,大部分是公司创业至今的骨干人员,覆盖公司研发、营销、供应链、质量等各个业务部门,对公司文化高度认同,带领全公司共同向同一个目标努力。同时,公司管理团队均具有多年的变频器等自动化行业的从业经验,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变频器或自动化行业的研究,对客户的需求,设备的工艺性能和技术的发展均有比较深刻的见解和经验积累。
公司的管理体系亦呈现扁平化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及精准制定运营策略并高效执行。
2022年上半年,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也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影响加大,但也有一些行业带来了相应的机遇,如半导体、纺织、机器人等行业积极推动国产化、鼓励突破关键技术,为国产企业发展带来机遇。随着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发布,经济下行压力有效缓解,产业链供给逐渐复苏。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公司积极推进高效电机驱动领域的应用,推动绿色能源、绿色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公司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性能,不断向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应用领域拓展,充分发挥本土品牌的竞争优势,实施替代进口战略。公司进一步完善工控自动化产品布局,从单一产品到制造工艺,均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4,040.0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6%;实现营业利润8,111.4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80%;实现利润总额8,651.9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80.9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16%;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0.4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92%。
报告期内,随着智能制造以及工厂数字化转型升级,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必然趋势,在组织架构方面,公司成立了先进制造行业部和机器人行业部;在系统解决方案方面,公司以PLC、伺服系统、变频器以及机器视觉等进行硬件产品整合,同时也会结合工业物联网、智能算法和其他工业制造软件,围绕终端用户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成本与交付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持续进行技术积累,提升行业竞争力。
公司于2022年6月成立了西安研发中心,主要与各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进行各类前瞻性技术研究,打造公司战略研发平台。技术方面,公司继续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品迭代,着眼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性能的提升,促进产品和服务的进步,完成电机自适应磁链观测技术、磁阻电机的MTPA在线搜索算法,进一步夯实电机驱动领域的性能优势;同时在碳化硅应用、叠层母排及短路均流设计技术上取得突破,为行业产品建立了竞争优势;还在电磁兼容、STO安全功能认证等方面取得成果,不断向高可靠性,高性能、高质量要求领域拓展,发挥本土品牌的竞争优势,持续推进进口替代战略。2022年半年度,公司投入研发费用为4,164.07万元,同比增长27.73%,获得授权专利140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
报告期内,伺服系统产品线系列伺服驱动器系列优化、SD710、SD500系列伺服驱动器的技术迭代更新,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伺服系统业绩保持高速增长。
报告期内,控制系统产品线,产品布局涵盖了逻辑控制、定位控制、运动控制,包含脉冲式控制、中速总线CANOpen主从站、高速工业以太网EtherCAT主从站以及Profeinet总线系列通用型PLC已经开始面向市场销售,PLC推出以后,公司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的产品系列已经齐全,补齐战略短板以后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会加强我司竞争力,后期可开拓一些新的细分市场,互相带动产品实现销量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营销系统深入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注客户需求,完善客户报备系统,同时搭建云沟通平台,及时将物流、服务等信息反馈给客户,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为了满足海外客户需求,公司通过线上平台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培训、介绍产品解决方案,积极为客户答疑解惑。
公司供应链中心引入ISC系统集成供应链体系,实现供应链端对端的全流程贯通和优化,消除流程断点,打通跨部门衔接。通过对公司内部的销售、采购、制造、物流和客户服务等多个系统流程的集成优化,形成规范化的供应链管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交付。
从新产品开发技术层面来看,伴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节能降耗的需求提升,工业自动化产品向着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变频器的技术迭代周期由以前的5-8年向更短时间发展,行业参与者需要持续不断地开展研发活动来提升产品性能,保持竞争力。公司2022年半年度和2021年半年度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4,164.07万元和3,259.94万元,同比增加27.73%。新一代产品拟投入的下游应用领域将对产品的综合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若产品综合性能不及预期,公司的研发投入将无法获得回报,将对公司业绩造成显著不利影响。
从新产品开发市场层面来看,公司开发各类工控自动化产品通常都需要在前期将资源投入到下游细分行业客户,通过系统的需求分析来掌握下业的相关工艺细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公司目前依然有多个行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若对客户需求把握不准确,所布局的相关行业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或产品并没有获得目标客户群广泛认可,都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优秀技术人员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公司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随着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专业技术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公司的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向更多细分行业扩展所需的核心资源之一,即为优秀的工业控制技术研发人才和具备行业复合背景的产品开发人员。若公司不能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更高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研发条件,存在优秀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公司与公司技术人员签订的《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等措施并不能完全排除核心技术失密的风险。
受当前国内电子元器件研发和制造水平制约,公司原材料中的部分高端电子元器件,如IC(集成电路)芯片、部分型号产品配置的IGBT模块等重要原材料目前需要使用进口产品,系公司生产工业自动化产品所需重要零部件。2022年半年度,公司集成电路芯片采购额占2022年半年度原材料采购总额比重为11.27%,包含IGBT在内的模块类采购额占比为18.78%。目前公司生产所需IGBT及集成电路芯片产品虽可以全部实现国产自主替代,但集成电路芯片产品的国产替代方案在性能方面仍需时间验证,暂时还需依赖来自于美国、德国和日本外资企业的芯片进口。工控自动化产品使用的芯片通常制程工艺在14纳米以上,在全球市场的需求量较大,若国际贸易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外资厂商减产,公司将面临核心电子元器件货源供应不足或者采购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公司变频器、伺服系统及运动控制器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IGBT、集成电路、电容类、低压电器、磁性器件、PCB等,2022年半年度和2021年半年度,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营业务成本的比重分别为80.41%和85.83%。若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原材料采购将占用更多的流动资金,并将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如果直接材料成本上升,而公司销售价格不能同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毛利率将会下滑,公司的经营业绩会面临下降风险。
公司2022年半年度境外产品营销售卖收入5,964.33万元,占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4.18%,公司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执行国家的出口产品增值税“免、抵、退”政策。未来随着公司出口业务的不断开拓,境外销售的金额将可能继续增加。如果国家对于出口退税的政策进行调整,将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第100号),公司销售的变频器、伺服系统中嵌入的软件系统,按规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享受即征即退政策。2022年半年度和2021年半年度,公司计入其他收益的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的金额分别为803.28万元和710.85万元,占公司各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28%和9.80%。如果公司未来不能持续获得上述软件退税,或政策发生不利变动,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公司外销收入主要以美元结算。2022年半年度境外产品销售收入5,964.3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4.18%。未来三年,公司计划有序拓展海外市场,外销收入整体规模预计将逐渐增加。近年来我国央行不断推进汇率的市场化进程、增强汇率弹性,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望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呈现常态化。但是,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给公司业绩带来不确定因素,汇率的波动将影响公司外销产品的价格水平及汇兑损益,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近年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逐渐增加。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32,527.59万元,较期初增加42.87%。公司采取了严格的应收账款回收管理措施,且对应收账款严格按照会计政策计提坏账准备。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客户信用良好,能在信用期内及时付款,应收账款回款情况总体良好。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金额可能进一步增加,如果未来市场环境、客户经营等情况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公司可能存在因货款回收不及时、应收账款金额增加导致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伺服系统与控制类产品销售金额12,668.38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9.59%,2022年半年度毛利率为23.71%。受国家双碳政策及电机能效计划的利好,未来伺服系统与控制类产品销售量增加,将会影响公司的整体的毛利率水平。未来伺服系统与控制类产品主要围绕下面几个方向发展:一是产品方面,优化伺服电机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利用产品规模化效应进一步降低产品供应成本,同时公司自研的编码器产品正在做产品验证,也会降低伺服系统整体成本;二是在市场开拓方面,依托PLC、运动控制器和伺服系统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完善现有机床、纺织机械等行业运用,同时在物流、3C电子制造、锂电设备等行业进行战略布局。
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市场集中度较高,外资企业如西门子、ABB、安川、松下等企业凭借品牌、技术和资本优势,占据大部分国内市场。在低压变频器领域,根据工控网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前十强企业市场占有率合计达到83.40%,前十强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据了7席,合计市场占有率为56.20%。伺服系统方面,2021年伺服系统行业前十强企业市场占有率为79.60%,外资品牌仍然占有6席,2021年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47.30%。截至2021年末,根据测算,公司在我国变频器和伺服系统总体市场上占有率仍然较低,分别为2.2%、0.88%。若未来国内外市场整体增速放缓,则同行业之间竞争压力将会加大,在国外品牌已经占据较高市场份额背景下,公司与之竞争获取更多市场份额的难度则会进一步增加。
变频器、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的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起重、矿用设备、轨道交通、高效能源、智能装备、电液伺服、光伏扬水等各个行业。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需求与宏观经济波动有一定的关联性。当宏观经济不景气时,下业客户预计业务可能会下滑则会减少对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投资,并相应减少对本公司产品的需求。
2022年半年度和2021年半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2,071.90万元和40,305.52万元,同比增长4.38%。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压力增大,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疫情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若未来国家宏观经济增速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下行,或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资本支出大幅放缓,将会导致对各类机械设备新增投资或更新的需求降低,则会对公司的产品需求带来不利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存在增速放缓或收入下滑的情形。
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均受到了强烈冲击,疫苗虽给全球带来曙光,但疫情很大可能将持续一到两年的时间,甚至长期伴随人类生存,对全球价值链将的冲击已逐渐显现,后疫情时代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仍存。
自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公司积极稳产保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满足市场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国内国外市场均实现高速增长。虽然目前新冠病毒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但仍然存在零星散发、局部爆发和境外输入的风险,公司可能会面临因自身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而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微信联系